您的位置: 资讯中心 >培训前沿 >资讯详情
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常态化将成必然趋势
发布时间:2020-07-08 09:45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6月30日,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超星集团共同发起主办了“后疫情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内容详见后“疫情时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秘”。以下内容根据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在本次上的致辞整理(有删减)。

  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印证了在线教育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21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空前的教育中断,全球至少191个国家和地区采取学校停课措施,至少15亿学生和63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受到影响。在线教育是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国家确保教育连续性的唯一方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部及时提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此后,试点机构积极响应、发挥优势、紧急联动,在做好疫情期间自身网络教育教育教学工作基础上,积极服务校内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开放平台资源,为千百万大中小学生提供多样化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开展专题培训,助力脱贫攻坚和疫后企业复工复产。

  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协作组共收到【疫情当前/停课不停学】专题简报稿件近160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4月下旬),远程教育战线已免费开放各类学习平台近200个,各类课程资源100万余门,捐赠各类医疗用品、设备、专项基金价值超亿元,千万学习者获益。以全方位、扎实有效的实际行动,落实了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履行了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一方面,此次疫情,促进了社会对在线教育的认知,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将加速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进程,全社会更加期待在线教育更快、更好发展,惠及全民。另一方面,在线教育也是从业人员随时随地学习、移动学习的最佳形式。因此在线教育的常态化终将成为必然趋势。

  在线教育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是推进在线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如何保证在线教育与面授教育实质同效?提高质量,对在线教育来说,疫情也是一场大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线教育常态化之后,我们要改造MOOC,大力推行融媒体教学。

  融媒体教材(码书码课)通过二维码将图书和微课联系起来,将线上与线下联系起来,实现了传统图书与视频、音频、网站、网络讨论组等的链接,丰富了传统图书的内容,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和拓展性。正在深刻影响着互联网教育中的学习资源建设和课堂教学。

  融媒体教学深度推进混合学习,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混合,不同教学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联通主义)之间的混合。码书中的微课强调“学、测、评、导”一体化,充分体现互动与参与,注重学练结合,注重递进和激励(积分制),使学习真正发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学习兴趣。保证高校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可控。

  以“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

       中国的远程教育几乎占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90%。因此,在线教育常态化后,搞好在线教育就是搞好学历继续教育,提高在线教育质量就是提高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号召:“一流大学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就是说,在线教育常态化后,试点高校应该办出一流继续教育,在全国高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一流的继续教育起码在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1 应该有一流继续教育的价值观,其中专业品质、锐意创新、追求卓越应该成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应该有一流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体现一流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活力,体现一流继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一流的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高层培训的能力,体现一流的理念、体制机制、技术引领……

  3 应该有一流继续教育的发展愿景,尤其是领导力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拓展,面向岗位的职业培训方面应该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一流高校的继续教育还应该密切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首先要考虑如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为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要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

  以“学习革命”推进“质量革命”